耆康人統計,我今年出席了合共47次耆康的會議和活動,還有傳媒的訪問。扣除了週末、公眾假期,我大概五天一遇耆康。
每到耆康,我總喜歡與長者聊聊,既可領會前人智慧,又可了解服務用家的意見。上月,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先生參觀東區長者地區中心,作為東道,照例提早抵達,了解了一切待客安排,方可安心。東區長者地區中心一向座無虛席,4000多呎的地方,竟可吸引一千多會員加入,每天都「到此一遊」的「捧場客」多的是。中心的每個角落,都地盡其用,所謂的「健康閣」,都只不過是一列靠牆的五、六個座椅,安裝了拉繩和腳踏,供舒展上下肢,相比健身中心或屋苑會所的規模,大相逕庭,不知為何每天門庭如市,人太多的話,職員會設限,每人只許用15分鐘。「健康閣」對面是「電視廳」,有沙發兩列,不單供人看電視,還會變成集體做健體操的基地,康體指導員發明的健體操,經她發號司令,看電視的人馬上便會自動「轉台」,齊齊跟着做運動,手舞足蹈,活力十足。我好奇的問在踏着腳踏練「腳力」的長者,何時開始加入耆康,他說由開幕至今,一直28年,天天大清早到來,比辦公室的職員還要早。他還打趣說:「我比他們還早,誰遲到,我最清楚。」我順着他的幽默,指着在旁的服務總監,復問:「他有遲到嗎?」他答:「他最早,無人能及。」有人隨即識破,「李先生不在這裏辦公的喔!」引得哄堂大笑。
中心的飯堂,是中心最大的房間,備有摺門,房間「可大可小」,供每天舉辦不同的活動用。有70來歲的退休校長,監製了一齣《螞蟻爺爺出走了》的話劇,正在飯堂彩排,話劇在東區的小學巡迴演出,主題圍繞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者、老有所為,她還向我展示角色造型和劇本,道具連戲服全由長者「一手造成」,劇組人員自發栽培學童德育,其志可嘉。
中心近門口位置,擺放着三台電腦,一位婆婆正在瀏覽維基百科關於徐志摩、陸小曼、林徽音的三角戀情。我好奇的問婆婆所以然來,她說剛看過《偶然.徐志摩》的舞台劇,餘音未了,再上網看看有關徐志摩的事蹟。攀談間知道婆婆早年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系,只是她畢業後到外地定居,與同學失聯,她仍渴望有重聚之日,她還相繼唸出幾個人的名字,其中有一位曾與我共事過的,我立即發了個電郵給她,婆婆驚覺多年的失落就差一點點便可填補,不由得問我是何許人,與她的同學有何關連。及後,對方回覆,說人在摩洛哥,月尾返港定必相約聚首。
局長的訪問是預期的順暢,席間有一位婆婆向我們介紹她參加了「耆樂警訊」,學曉了許多防騙秘技,現在做了「防騙長門人」到處提醒長者騙徒手法,着他們千萬不要中伏云云,客人無不驚嘆「老有所為」的魅力。
有感長者生活悠然自得,老有所樂,相信別人必有領會,我謹在此抒發一二而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