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萬里路,猶勝讀萬卷書。我常常勉勵學生,知識可從書本獲得、從經驗引證、從生活體驗;作為機構的領導,我認為服務發展,若只把焦點放在自己熟悉的領域,就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,那又怎可能會長知識?
剛剛的星期六(2018年6月23日),我偕「耆康人」參訪澳門的社福機構。扶康會是澳門有名的福利機構,專門照顧當地的弱能人士,他們的發展,都跟著時代步伐走。
我們所拜訪的扶康會寶利中心,是一所弱能人士的庇護工場。從前的認知,以為庇護工場是製作一些千篇一律的製成品或加工品,眼前的卻是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工作室,較年青的學員都集結在一起,創作各式各樣的藝術,有做軟泥公仔的、做立體賀卡的、埋頭苦幹寫「空心字」的。中心主任特別介紹了一位被稱為「零點三八」的畫家,「零點三八」躲藏在他自閉的世界裏,以0.38筆鋒的圓珠筆繪畫,筆下的作品全部都是澳門的名勝景物。扶康會把他的傑作,製作成許許多多的產品,有水杯、毛巾、雨傘、環保袋,擺放在旅遊點銷售,還連結了各大型酒店,酒店還把產品買下成為房客的「歡迎禮」,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。扶康的品牌,亦無形中滲透至來自世界各地高檔的顧客群,讓更多人認識弱能人士的才華;當然,也可吸引善款。
其後,主任引領我們到另一房間,說這是給一些已經再沒有生產力而要待在中心的學員,他們稱這裏為「延展部分」。可是一進去,卻擺放著許許多多亮麗的畫作,作品原稿非原創,而是學員用預先準備好的細小彩珠,按照臨摹好的底稿,將一把彩珠貼在畫布上,畫作的構圖用色其實相當複雜,考驗了學員的耐性和專注力。作品並非單一的構圖,而是山水川流、錦簇花團、鳥獸蟲魚等等,總之,沒有人可以認同這些能「吸睛」的傑作,竟會是被定性為沒有生產力學員的作品呢!
第二站是扶康會喜悅市場社會企業。市場位於廠廈內,售賣的有工場生產的藝術品,也有當地各大酒店下架的用品和食物。酒店捐贈給「市場」,容許它以低廉價格出售,當有新品,工作人員就利用社交平台發放資訊促銷,「市場」同時創造就業,讓領「社保」的人士、弱能人士、精神病康復者及低收入家庭仍然可在這裏當兼職,持續貢獻社會。
行程尚未完結,當下卻有感藝術本無年齡界限。「耆康人」天天都有舉辦文娛康樂活動,每逢大型活動,總有人預備好手工藝製作致送主禮人,說:這是長者誠意之作,這些創作該就是長者群的文創所在吧。藝術表達情感,只要有情感便能創作,如果藝術能陶冶性情,那麼發展文創也該連帶具有治療果效,就如「耆康人」一直栽培員工學習藝術治療、音樂治療、園藝治療一樣,如果我們可以多走一步,把長者的藝術創意昇華,定性為機構的服務目標,策略性地推廣,標竿成耆康會的發展主線,把我們的服務與文創結合,拉闊文創定義,例如:傳統手藝、飲食文化,讓人看得見、摸得到,相信定能令更多人了解耆康會「發展長者才華」和「追求卓越」的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