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燕華精神飽滿,看上去絕對不似一位年逾八旬的長者。自退休後便積極參與義工活動,接近二十年站於前線服務社會,她不僅有圓融的社交手腕,能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,更能借此擔當一道橋樑,將社福機構與受惠長者連繫起來。
辛燕華是經濟本科出身,畢業後一直從事會計工作近四十年。在沒有電腦及計算機的年代,算盤就是她的工作拍檔,每天埋頭苦幹處理文書工作,職業病卻日積月累暗暗地埋伏在身體內。2011年時,肩膊至腰部突然劇痛,經醫生診斷後,原來是以前長時間低頭工作,令頸椎神經受壓,潛伏多年的炸彈終於引爆。幸好病情不算太嚴重,經過治療後,疼痛狀況總算改善了。
前線傳遞減痛方法
面對痛症,辛燕華身同感受。因此當耆康會招募「無痛大使」義工,她義不容辭加入,希望將自己面對痛症的經驗與他人分享。從培訓班當中學習到橡筋繩操、「足三里」穴位按摩、拍打功等,並在拍子舞班及探訪期間將這些小技巧傳授給長者。有位參與拍子舞班的長者曾對辛燕華說:「我以前走路真的不行,不過上了這個班之後有好轉,很感謝你們。」,令她感到自己的力量雖小,但發揮起來,亦足以改善一些長者的狀況,證明耆康會這個緩痛計劃有正面成效。
辛燕華是義工組的組長,經常在班內物色合適人選,猶如「星探」,遇到有成功改善痛症的長者,便會鼓勵他們加入成為義工的一分子,令團隊有更多新力軍。
充當聆聽者的角色
身為長者,她相信「老有所為」,特別喜歡探訪的工作,除了服務弱勢長者之外,亦將一份關心及溫暖送給他們。有一次她探訪一位九十多歲曾經中風的老婆婆,婆婆的家人很少探望她,見到辛燕華便滔滔不絕大談自己近況,臨走的時候還跟她說:「今天我有一個很愉快的下午,我很久沒有和別人談足一個小時,真的很感謝你。」
馬不停蹄在前線探訪,辛燕華會為耆康會更新不少長者的近況,遇上一些長者的病情有變,會馬上通知社工跟進。「我們有意見也會向耆康會的社工表達,雙向溝通交流,令服務做得更好。」
不望回報 但求開心自在
退休前,於職場見盡明爭暗鬥,辛燕華現在與一班義工一齊發揮小宇宙的力量,大家毫無私心,比以前的日子更加快活。「當義工,付出的是時間,但收穫卻是自己開心,這樣便足夠了。」退休後她遊走於義工工作及逍遙旅行之間,已經踏足了六十多個國家,夕陽依然美好。只要體力應付得到,她會繼續參與義工工作,照顧有需要的長者。